信息检索:
首 页 本院概况 院领导简介 工作动态 成果荣誉 人才队伍 合作交流 党建园地 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信息
草莓青枯病
时间:2015-03-17 11:15:20
   字号:  

  草莓青枯病

  简介

  病原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(Smith)Smith,属细菌。

  详细资料

  为害症状

  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。初发病时下位叶1~2片凋萎,叶柄下垂似烫伤状,烈日下更为严重。夜间可恢复,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。根系表面无明显症状,但将根冠纵切,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。生育期间发病甚少,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,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。

  侵染循环

  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园或在草莓株上越冬,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,或通过带病草莓苗传播。病原菌从伤口侵入,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,有时长达10个月以上。

  发生因素

   病原菌发育温限10~40℃,最适温度30~37℃,最适pH6.6。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。

  防治方法

 (1)农业防治:严禁用罹病田做育苗圃;栽植健康苗,连续种植2年,病原菌感染率下降。加强栽培管理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,调节土壤pH。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。

 (2)药剂防治: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-7、NOE-104浸根。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或灌根,常用药剂有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,14%络氨铜水剂350倍液,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30%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,77%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。每隔7~10天防治1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。

青枯病1

青枯病2

  

  关闭页面
Copyright © 2013 淮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
地址:淮南市经济开发区 邮编:232001 皖ICP备2024040161号-1